【Podcast專訪】傳統工程能否品牌化?從黑輪的水刀轉型,看台灣產業的挑戰與機會

在上一集裡,我們聽到黑輪聊自己如何從傳統水電一路走到「水刀通管」。這不只是技術轉換,更是一場經營思維的革命

黑輪的故事,乍聽是一位水電師傅轉型做「水刀通管」的經歷,但仔細去看,其實是一場 關於工程產業經營模式的實驗。這段轉型不只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,也為許多還在傳統產業裡打拼的人,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。

水電的侷限,水刀的可能

傳統水電工程最大的困境,就是「無法模組化」。

每個案場狀況不同、材料繁雜、客戶臨時加需求,加上市場報價競爭激烈,讓師傅往往疲於奔命。即便再努力,也難以放大營收。

黑輪思考多年後,選擇轉向水刀通管。因為水刀的服務內容更單純,可以逐步建立 標準作業流程(SOP),這意味著「可複製」與「可放大」。

這個思維,就是他所謂的「模組化經營」。

從90%水電到90%水刀

剛投入水刀設備時,黑輪其實一度面臨空窗期。那時候,他的營收結構仍是 水電佔九成、水刀僅一成

轉折點在於,他開始用「價值溝通」而不是「硬性銷售」:

  • 覺得價錢太高的客戶,他反而建議先去找傳統通管,之後若效果不好再回來。
  • 在社群上,他會用內視鏡畫面,直接展示水刀清洗前後的差異。

這種誠懇與透明的溝通方式,讓客戶自己看到差別,最終口碑自然累積。

這也是工程產業的重要提醒:市場教育,往往比行銷話術更有力。

水刀的應用,超越「通管」

黑輪強調,水刀絕不只是「馬桶不通的解決方案」。

它的潛力涵蓋:

  • 基礎設施維護:橋梁鋼構除鏽、下水道系統清洗。
  • 船舶與遊艇:清除船底藤壺,替代人工刮除。
  • 特殊清潔:大型銅像、公共藝術的青苔與鏽蝕處理。

這些應用場景意味著,水刀不只是「居家服務」,更可能逐漸走向 公共工程與產業級應用

工程經營管理的七大心法

黑輪的經驗,折射出許多工程產業的普遍挑戰。他的做法,可以歸納成以下七個心法:

1. 單純化與專業化

不要「什麼都做」,而是找到一個能專精的項目,做深、做精,才能形成差異化。

2. 流程標準化(SOP)

模組化的思維,讓服務可以複製。這也是為什麼加盟體系在冷氣清洗、汽車保養能快速擴張。

3. 合約與財務紀律

合約是保障。黑輪曾因沒有簽好合約而被倒帳,後來學會即便是熟人也要立書面。財務上,他也逐步強化 應收帳款管理,避免現金流陷入危機。

4. 人,比技術更難

技術問題總有解,但「人」才是最難管理的。員工責任心、客戶臨時要求、合作夥伴分潤,都是挑戰。黑輪的做法是「嚴中帶柔」:該罵的要罵,但也要懂得修復關係,維持信任。

5. 品牌化與人設經營

在傳統產業,師傅往往隱身幕後。但新世代客戶會去 Google、看社群,才決定是否下單。黑輪意識到品牌的重要,開始思考透過短影音、IP形象,建立「可信賴的師傅」印象。

6. 團隊與資源共享

台灣師傅往往各自為政,缺乏合作文化。但國外許多工會、協會,早就透過 集體採購耗材、技術支援、教育訓練 降低成本。黑輪提出,若能在水刀產業建立類似合作模式,會是未來的關鍵。

7. 多角化與附加價值

當水刀服務建立基礎後,未來也可以延伸出「年度保養方案」、「企業長約服務」、「跨區加盟」,甚至結合 AI 做遠端檢測。這些都將是新的營收來源。

國際趨勢與台灣的挑戰

  • 美國與歐洲:工程公司多半「制度化」,員工透過工會保障,業務流程 SOP 完整。品牌與加盟體系也很普遍。
  • 日本:更強調「制度化保養」,例如大樓管理組合每年一次的高壓清洗。
  • 台灣:目前仍以小型師傅、個體戶為主,缺乏品牌化與集體化。

黑輪的轉型,正是把這些「國際經驗」嘗試落地在台灣。他不只在提供服務,更在探索「如何讓傳統產業走向品牌化與規模化」。

五年後的想像

當被問到未來,黑輪坦言:

  • 想過培養學徒,但清楚知道「學會的人未必會留下」。
  • 正在思考「加盟模式」是否能行得通。
  • 也在探索如何讓水刀產業成為一個「專業品牌」而不是單打獨鬥。

這些想法或許還在醞釀,但核心其實很清楚:他不只是做工程,而是在做一個可以持續經營的事業。

黑輪的故事,已經超越一個人的創業歷程,而是台灣工程產業轉型的一面鏡子。
模組化、SOP、合約、人、品牌、合作、附加價值,這些都是傳統產業想要突破的必修課。

對還在基層奮鬥的師傅們來說,黑輪提供了一個可能:不必永遠做雜,也能把一個專業做到極致,走出屬於自己的規模化道路。

森崎水電水刀工程


這篇文章為《下班聊個天》第103集水刀通管的市場發展、經營團隊的難題與突破 Feat. 森崎企業社負責人 黑綸,更詳細的內容,歡迎收聽 《下班聊個天》Podcast 節目,每週一與週四固定更新上架。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