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開心這次參加了 Whoscall 的大改版發表會。這不只是一場產品更新的發表,更像是一個品牌迎接下一個十年的里程碑時刻。
在數位詐騙越來越普遍的年代,一款能幫你識別陌生來電、簡訊甚至網站風險的 App,怎麼樣才能持續有用、持續被信任?這次參加了 Whoscall 的新版發表會,讓我對這個問題有更深的體會 —— 不只是產品功能變強,更重要的是整個心態變了:從「我自己防詐」到「大家一起守護」。

Whoscall 起源與創業背後的熱血故事
Whoscall 是由 Gogolook 推出,創辦人為 Jeff Kuo(郭建甫)、Jackie Chang(鄭勝丰)、Reiny Song(宋政桓)。三人從清華大學在校時期就開始參加創業比賽與科技課程,一起熬夜寫原型、討論怎麼把陌生來電辨識做得更好。
Whoscall 第一版 App 在 2010 年 上架。
雖然一開始他們還是在兼顧學業與創業的狀態,但他們對「用科技保護人不被詐騙」的信念從未改變。從資金壓力、產品迭代到市場拓展,都經歷不少挑戰。
創業過程並不容易,但三人從未放棄對「用科技保護人們不被騙」的信念。對我來說,身為也是創業十幾年的人,聽到他們一路走來的困難與抉擇,仍然能夠保持熱情與使命感,真的很讓人感動。
全新改版亮點:功能+社群+價格方案三管齊下
Whoscall 在這次新版中,不只是既有功能提升,而是全面的升級商品定位與功能設計,以「成長型防詐社群」為核心。以下是我整理的幾個重要改變:
類別 | 新版功能 / 改進 | 為什麼重要 / 好處 |
---|---|---|
社群互動+回報機制 | 勳章制度(舉報詐騙號碼可以拿勳章)、任務牆(完成任務拿點數/兌換獎勵) | 提高使用者參與度,讓防詐變成有成就感與互動的行動,而不只是被動等待詐騙。(資安資訊網) |
擴展防詐範圍 | 不只電話來電辨識,也加入簡訊、網站檢查功能;有「一鍵查」功能,可以上傳截圖或照片來判斷是否有詐騙風險。(Yahoo奇摩新聞) | 現在詐騙管道很多樣,簡訊假網址、釣魚網站很常見。擴展防護範圍,可以減少很多風險。 |
AI + 資料庫合作 | 引入 AI 預判模型、與 ScamAdviser、GASA 等國際/區域防詐聯盟合作,資料庫擴大、風險偵測更精準。(Yahoo奇摩新聞) | 提早偵測新型詐騙,比起單靠使用者回報慢,AI 預測可以補足差距。 |
價格與方案調整 | 推出雙人方案與家庭五人方案(月/年訂閱),相比單人方案更划算。首度訂閱有折扣優惠。(Yahoo奇摩新聞) | 家庭或朋友共享方案可以減輕成本負擔,也更容易推廣給家中長輩/親友使用。 |
心理與公共健康議題被重視 | 報告指出:72% 台灣人曾經遇過詐騙,過半數因為詐騙感到焦慮或失眠。防詐不只是保財,更保心安。(三嘻行動哇 Yipee!) | 這讓人意識到:防詐 App 的價值,不只是功能,更是提供一種安心感與生活安全感。 |
為什麼這些改版對我而言特別有共鳴
- 共創感:過去習慣只關注「自己怎麼避開詐騙」。這次改版讓我覺得有一種「我也可以是防詐的一份子」的感覺,我做一點回報、拿勳章、做一兩個任務,就能讓整體資料庫更強。
- 熱血仍在:創業多年,面對市場競爭、技術挑戰、成本與現金流壓力,我們容易疲乏。但聽 Whoscall 創辦人談當年的他們,也讓我知道這份精神是可以一直延續下去的。
- 實用性提升:功能上真的抓到現在詐騙的痛點:假網站、釣魚簡訊、社群訊息、AI 偽造(deepfake)等等。這些東西不能只靠防火牆或廣告警示,用戶本身的判斷+工具的輔助才夠強。Whoscall 的一鍵查與網站檢查功能就是回應這些需求。

Whoscall 的這次改版,不只是一次 App 的更新,而是一個「防詐騙進化」的過程:從單靠來電辨識,到結合 AI、資料庫、社群力量與使用者回饋;從單人防詐,到家庭朋友一起參與。
對我來說,創業十幾年這條路有很多坎坷,但看到 Whoscall 的創辦人依然保持那股熱血、依然堅持「信任」「保護人們」的使命,讓我深受鼓舞。
如果你也正在考慮要不要升級 Whoscall、或者在保護自己與家人安全這件事上多做一點防範,這次的新版值得你認真看看。
🐻❄️ 阿熊是來自熊熊星球的旅伴,被小新收養後展開地球冒險。
🚗 他們最愛尋找「好停車」的美食,也喜歡隨手記下每一次旅程的小驚喜。
🌱 除了冒險,小新日常也忙著國際貿易、專案管理,還經營友善耕作的水果店,甚至開了一家能講英文的水電行。
💛 在不同領域裡努力,也在生活裡找到快樂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