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剪輯師到內容教練,打造Podcast與短影音的雙軌時代
近幾年,Podcast在台灣快速崛起,從小眾興趣逐漸成為主流媒體的一部分。越來越多品牌、個人創作者甚至企業,都開始投入Podcast經營。然而,一個Podcast要成功,背後的關鍵人物就是——Podcast製作人。
今天,我們要認識的就是Podcast製作人 豆仔,一位從剪輯師出身、走過四年製作歷程的內容創作者。他的故事,讓我們看見Podcast製作的真實面貌,以及未來的新方向。
Podcast製作的起點:從興趣到專業
豆仔並不是傳統媒體出身,他的起點很單純——喜歡聽Podcast。因為愛聽,他開始自己練習剪輯,慢慢摸索聲音的節奏感。
疫情爆發時,Podcast收聽人數大幅成長,市場需求暴增。就在這個時機點,他接下了第一份外包案,幫助一位因家庭而忙碌的媽媽處理Podcast後製。自此,他從剪輯師逐步跨足,成為Podcast製作人。
「前面三年,我幾乎都只做剪輯,但這段時間讓我累積了大量基礎功。直到近一年,我才開始往短影音、行銷、節目定位延伸,做得更全面。」
Podcast製作人不只會剪輯,還要會「讀懂人」
一般人對Podcast製作的印象,可能就是「幫忙錄音、修音檔、上架」。但實際上,Podcast製作人更重要的工作是「理解創作者真正的需求」。
豆仔分享,很多創作者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,只會說「我要有那種感覺」或「我要某種風格」。這時候,製作人就要成為翻譯機,甚至是「通靈者」,把抽象需求化為具體執行方案。
「做自己節目可以隨性,但幫別人做,就必須揣摩對方的想法。這種溝通成本,往往比技術更耗腦。」
流量與內容:Podcast製作的兩難
隨著社群媒體的發展,流量幾乎被等同於成功。但Podcast不同於短影音,它的價值在於「深度」與「陪伴感」。
「Podcast更像是一個有聲的部落格,不需要每三秒切畫面,而是透過故事與情緒,把聽眾帶進一個完整的對話空間。」
因此,他常常會勸退一些想做Podcast卻沒有明確目標的客戶。他建議,若只是想曝光品牌,短影音或社群貼文可能更適合。但若是想建立長期的專業形象、培養鐵粉,那Podcast才是最佳選擇。
Podcast與短影音的結合:雙軌並行的時代
即使如此,豆仔也承認短影音是目前最有效的推廣工具。於是他找到一個方法:
👉 在Podcast內容裡設計可被剪成短影音的片段。
這樣的策略讓Podcast維持深度,同時利用短影音在IG、YouTube Shorts、TikTok上吸引新受眾,形成「雙軌行銷」。
「有些短影音爆紅,不是因為人有名,而是內容有切中主題。只要在Podcast裡設計得當,就能達到兩邊受益。」
一個Podcast製作人的日常與挑戰
除了技術與企劃,Podcast製作人還要面對另一個挑戰:情緒與耐心。
Podcast不像短影音能快速帶來流量,它需要長時間經營,才可能累積鐵粉。豆仔坦言,曾經在淡季時懷疑自己是不是「不夠好」,甚至覺得「不是一個好的業務」。
小鍾分享,Podcast的價值是累積——它可以成為「有聲工具書」。當客戶問重複問題時,他只要丟一集節目給對方,就能解答並增加信任感。
「Podcast的力量,不在於即時爆發,而在於長期的專業背書。」
Podcast與教育:正在成長的領域
豆仔觀察到一個趨勢:教育類Podcast正在快速成長。
不論是語言學習、理財知識、親職教育,甚至是產業專業分享,都在Podcast上找到舞台。
「Podcast的特性就是可以邊聽邊做事,這讓教育類內容特別適合。它不像影音需要眼睛專注,而是能陪伴學習。」
給新手Podcaster的建議
對於想開始做Podcast的新手,豆仔的建議很務實:
- 先錄再說 —— 不要等設備完美才開始,先用簡單的麥克風就能上路。
- 從生活觀察出發 —— 記錄日常小細節,像在公車上看到的廣告,或一段特別的經歷,都可能成為好題材。
- 保持好奇心 —— 提問是最好的創作動能。只要願意問問題,就能打開更多對話。
- 善用Podcast錄音室 —— 如果想要更穩定的音質與專業氛圍,可以選擇租借Podcast錄音室,節省設備投資,同時獲得專業支援。
Podcast製作人是創作者的好朋友
Podcast製作人,不只是後製工程師,而是結合 內容企劃、品牌行銷、創作陪伴 的多功能角色。「不想當冰冷的顧問或所謂的陪跑教練,我只想當創作者的朋友。站在同一條線上,一起把節目做好。」
這句話或許就是Podcast的精神所在。因為Podcast的價值,不僅是聲音,而是透過聲音建立的信任、交流與陪伴。
來個Podcast錄音室行動車?
在聊到未來計畫時,豆仔其實一度很認真考慮過「打造專屬錄音室」,把它當作一個里程碑。但在深入討論後,他開始猶豫,因為錄音室需要龐大資金與後續維護成本,也不確定市場熱潮能否長期支撐。
就在這段對話過程中,大家腦力激盪出了另一個有趣的想法——「行動錄音車」。
這並不是豆仔原本的藍圖,而是當下聊到「如果嘉賓不方便移動」時,臨時延伸出的構想。
一輛改裝過的錄音車,不但能解決距離問題,也能提供即時錄製與快剪服務,甚至像「行動攝影棚」一樣支援更多創作需求。雖然目前還只是討論中的點子,但也反映出Podcast製作在未來可能走向更多元、更具彈性的發展模式。
在這個短影音快速爆紅的時代,Podcast或許顯得節奏緩慢,但正因如此,它能承載更深的內容與更長遠的連結。未來無論是錄音室、行動錄音車,甚至更多創新的形式,Podcast製作人仍會是創作者最重要的夥伴,幫助聲音化為影響力,將故事帶到更遠的地方。
這篇文章為《下班聊個天》第101集最支持我們的Podcast製作人來囉!對於Podcast現況的分享 Feat. 放大製作 豆仔,更詳細的內容,歡迎收聽 《下班聊個天》Podcast 節目,每週一與週四固定更新上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