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第100集看「Podcast + 跨產業交流」的力量

每當錄完《下班聊個天》的採訪,我總會先靜下來想「我們為什麼想做這件事?」這不只是一檔Podcast,而是一場每月的對話,一種在不同職業之間學習的渠道。

我們為什麼開始做《下班聊個天》?

最早的時候,我跟小鍾只是紀錄生活,邀請朋友一起來聊天。下班後的夜晚,有時候是在咖啡廳繼續工作,有時候是朋友小酌。但隨著創業問題越來越多,我們發現需要一個出口,能和不同產業的人聊聊、交換觀點,甚至得到一些靈感。

邀請講者來聚會,對我們來說一直覺得很感謝,也覺得自己很幸運。因為他們願意釋出時間,但如果沒有把對話記錄下來,總覺得太可惜,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開啟了 Podcast,把那些真實的聲音留住,也分享給更多人聽。

交流帶來的,不只是 networking

很多人會覺得交流聚會就是交換名片、建立人脈,但對我來說,跨產業交流最大的價值在於「多一個視角」

小鍾常常在聚會裡問同樣的問題,三個人給的答案卻完全不同。有的是理性分析,有的是直覺反應,也有人用過去的失敗經驗提醒該小心什麼。這些答案不會馬上解決問題,但它讓我們回去後能更完整地思考。

像我們的活動形式,通常是「上半場學習+下半場交流」。上半場聽講者分享,幫助我們跳脫自己的框架;下半場透過自由交談,把問題丟出去,看能不能激盪出意想不到的答案。這種模式後來也影響了我看待工作的方式——問題不需要單一解法,而是需要多個角度的拼圖

Podcast 的未來,我想得更多

做到100集,我開始想,未來我們的 Podcast 能不能不只是錄音?
或許可以嘗試 Live Podcast,把錄音帶到現場,讓聽眾成為觀眾,甚至當場參與互動。國外已經有不少成功案例,台灣近幾年也有不少節目嘗試現場錄音,雖然挑戰很大,但我覺得值得期待。

另外,我也在觀察國內外的趨勢。像 Spotify 2024 的報告指出,Podcast 不只是聲音媒體,而是「社群生態的一部分」,成功的節目往往會搭配社群經營或實體活動。這和我們的方向很接近,因為我們從來不是想要以賺錢為目的,而是想透過交流創造真正的連結。

社群的矛盾與真實

不過,我自己對「社群」一直有矛盾的感覺。
一方面,我喜歡單純的朋友關係,不想把大家當成數字;另一方面,我也看到許多人需要那份歸屬感,希望在群體裡找到陪伴。

這件事我近期在苗栗上課的時候特別有感。對很多長者來說,最需要的其實是「有人陪伴」;但回到我們這一代,手機與社群反而太滿,我們更需要「適時安靜下來」。這種落差讓我更想在活動裡維持一種自然、不商業化的氛圍。

對未來的期待

如果哪天我們真的有100萬的資源,希望能帶著《下班聊個天》去巡迴——到台中、台南、高雄,甚至更小的城市。因為每個地方都有屬於在地的產業故事:台北的新創、彰化的工廠、台南的飲食文化、高雄的鋼鐵業。這些都是 Podcast 上少見卻真實的聲音。

而不管未來形式怎麼變,我希望我們能繼續保持初衷:讓人們下班後,能有一個安心的地方,說出自己的故事,也聽見別人的經歷

第100集,不是總結,而是一個新的開始。
Podcast 給了我們陪伴感,跨產業交流給了我們連結感。當聲音與現場相遇,它帶來的不是短暫的 networking,而是長久的陪伴與啟發。

謝謝一路以來支持我們的人。未來,我們希望能繼續和你在每個下班後,相聚、對話、成長。


這篇文章為《下班聊個天》第100集下班聊個天對我們的影響、對於節目未來的想法,更詳細的內容,歡迎收聽 《下班聊個天》Podcast 節目,每週一與週四固定更新上架。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