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天然越好嗎?
下集的一開頭便聊到:「近年越來越多人追求天然,但要做到天然、保存跟穩定佳,是否有相衝突的地方?」陳博士講到這中間需要取得一個平衡,例如檢視製程是否有嚴格把關,廠商是否有刻意用些標榜天然以及有機的標籤,但實質並非如此等。
消費者除了可以去看看產品背後的說明,如果可以,也會需要去檢視製程,而不是盲目的追求所謂的天然以及有機。如果只追求什麼都不加,那保存、運輸、穩定性誰來負責?能長期、安全地使用,才是能被實踐的方式。
本身很喜愛吃蔬外的陳博士也提到,回歸到最根本,建議先把均衡飲食與作息做好,再視情況用補充策略「補位」。
日常風險管理:與其恐慌,不如先做對幾件事
節目也談到大家最常遇到的情境:外帶餐盒、微波加熱、塑膠包材。陳博士的建議很務實——減少不必要曝露、能換容器就換、把便利與可持續放在決策的前面。
把重心放回可持續的基本功:均衡飲食、規律作息、穩定的補水與適度活動。這些習慣能強化身體原本就有的代謝與修復能力,讓你不必用恐慌來管理生活。
外泌體,先講清楚再談應用
外泌體(exosome)這兩年很紅,但常常伴隨著混亂。節目下集中,陳博士沒有只說外泌體可以多好,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把名詞講準、把方法說清楚,讓大家能用同一把尺看待「外泌體」這個議題。
① 外泌體是什麼:細胞之間的「奈米級囊泡」攜帶有效生物訊息的分子
陳博士用了一個好懂的比喻——把外泌體想成細胞之間傳遞訊息的傳話筒。但要能確定傳遞的訊息是否一致與正確,是必須考慮到的重要關鍵。而把外泌體做成消費端產品,更面對另一層挑戰:保存與穩定。外泌體對熱、氧化與污染都很敏感,研究端常見低溫保存(例如 −80°C)以維持樣本狀態。
在這些條件下要做成可在常溫長期保存的消費產品,意味著不只一個環節要被設計:製備流程、穩定化策略、品管與批次一致性等,一步都不能少。換句話說,「能不能做得出來」與「能否穩定量產」是兩個層次,後者往往更難。
②幹細胞已經很厲害了,跟外泌體的差異是什麼
陳博士的說法很謹慎:「過去我們期待的一些幹細胞作用,與它分泌的囊泡有關,於是出現『幹細胞衍生的外泌體』的議題討論。」但他隨即補一句——兩者在保存、來源一致性、劑量標準化、功能可控性與法規上都有不同難題,「都還在收斂」,不能互相替代,更不能把研究端的想像直接平移到消費端。
③為什麼市面上有分植物外泌體跟動物外泌體
根據陳博士的說明,市面上許多標榜含有「植物外泌體」的產品,其實多半是透過物理方式(如搗碎離心等方式)從植物的莖、葉或果實中萃取出的細胞成分。但許多科學家就會思考,植物是否真的會釋放出這些主動的、具有活性的生物信號? 植物釋放出的訊號,是否真的對人體有用?
因此,從研究者角度出發,使用「植物級奈米囊泡」等說法會更為謹慎與準確,也較能避免消費者產生對於療效的誤解。
當今針對植物對人體健康的益處,已有大量文獻支持。例如多酚類、類黃酮、皂苷、植物固醇等植物來源的活性成分,長期以來被證實具有抗氧化、抗發炎、調節免疫與代謝等多重生理作用,這是植物營養素應用在飲食、保健品與傳統醫學中的理論基礎。然而,近年來興起的「植物外泌體」概念,雖充滿潛力,卻仍處於科學探索階段。
動物來源外泌體(exosomes)目前的確在科學界備受重視,但在商業產品中卻比較少見或不常見於公開宣傳。若來源為人類或哺乳動物,會牽涉到 倫理、動物保護,以及 病原風險控制。
許多國家(包含美國、歐盟與台灣)對於動物與人源產品的使用、標示、輸入販售有嚴格規範,不能隨意標榜其來源與功能,否則可能觸犯藥品法、化妝品法或食品安全法。
奧帝康生醫的植物萃取專利技術
在這個領域中,奧帝康生醫選擇從植物出發,研發出一套獨特的植物萃取技術——「多層次低溫真空超音波破壁萃取」。這個技術的核心目標,在於最大限度保留植物細胞內的活性成分。
奧帝康主打的「GPDT®光動能植萃配方」正是運用這套技術,然而裡面的成分並非單一主打,而是設計為在機轉與生理層面上能互相補強。陳子瑄博士指出,這樣的配方邏輯來自多年臨床研究與使用者反饋,目的在於打造一個更全面性的支持方案,而不是僅靠一項原料作為賣點。
牛津創業圈的互助文化,讓科學家不再孤單
在英國,尤其是牛津、劍橋等學術重鎮,已經逐漸形成一個相當成熟的「科研創業生態系統」。這樣的創業圈與一般大眾認知的商業創投圈不同,它更像是一群具備學術背景的人,以知識轉譯為產品為核心價值。
這些科研創業者有時不只是單打獨鬥,更會透過彼此引介資源、投資者或研發合作機會。這樣的文化,不僅降低了科研人投入創業的風險,也大幅提升了創業計畫的成熟度。
陳博士提到,由於對台灣科研創業圈不是很熟悉,但可以分享英國對於Deep Technology很支持。「Deep Technology(深科技)」指的是基於科學突破或工程創新、具高技術門檻、長研發週期、潛在影響深遠的技術。
根據主持人對於市場的觀察,台灣的科研人面臨更多現實挑戰,即使學術研究成果亮眼,要真正商品化或進入市場,往往缺乏系統性的橋接資源。
奧帝康生醫媒體報導
經濟日報 英國牛津大學陳子瑄團隊癌症新解方GPDT光動能 英國奧帝康生醫明年量產

這篇文章為《下班聊個天》第92集專訪陳博士的內容精華節錄,更多細節與博士精彩的故事,歡迎收聽 《下班聊個天》Podcast 節目,每週一與週四固定更新上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