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下班聊個天Podcast專訪】外泌體的應用真的這麼厲害了嗎?科研人創業圈,台灣和英國的差異

越天然越好嗎?

近年來大家都很愛「天然」這個字,好像越天然就越健康。不過,真的完全天然就一定比較好嗎?其實不見得。因為要同時兼顧「天然」、「保存」和「穩定」,中間常常會有拉鋸,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。

陳博士就提醒,我們除了看產品包裝上寫的「天然」、「有機」,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製程有沒有真的把關。有些廠商可能只是打著「天然」的名號,實際上不一定符合標準。

所以,消費者在挑選產品時,不要只看表面的標籤。如果什麼都不加,確實很天然,但保存期限短、運輸困難、產品也容易變質,那安全性和效果就會打折扣。真正能長期、安全使用的產品,才是值得信任的選擇。

另外,陳博士自己也很愛吃各種蔬菜,他提醒大家:最根本的還是從均衡飲食和正常作息做起,再依照需要,適度用營養品來補充不足,這樣才是真正實用的健康策略

日常風險管理:與其恐慌,不如先做對幾件事

節目裡也聊到大家最常遇到的情境:外帶餐盒、微波加熱、塑膠包材,擔心加熱後可能釋放出化學物質,長期累積下來會影響健康。陳博士的建議很務實:能少接觸就少接觸,可以換容器就換,把「便利」和「健康」取得平衡。

但最重要的,還是回到健康的基本功:均衡飲食、規律作息、記得補充水分,加上適度的活動。這些習慣能幫助身體本來就有的代謝與修復機制更好地運作,不需要太過焦慮。

外泌體,先講清楚再談應用

外泌體(exosome)這兩年很紅,但常常伴隨著混亂。節目下集中,陳博士沒有只說外泌體可以多好,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把名詞講準、把方法說清楚,讓大家能用同一把尺看待「外泌體」這個議題。

① 外泌體是什麼:細胞之間的「奈米級囊泡」攜帶有效生物訊息的分子

陳博士用了一個好懂的比喻——把外泌體(exosomes)想成細胞之間傳遞訊息的傳令兵。但要能確定傳遞的訊息是否一致與正確,是必須考慮到的重要關鍵。而把外泌體做成消費端產品,更面對另一層挑戰:保存與穩定。外泌體對熱、氧化與污染都很敏感,研究端常見低溫保存(例如 −80°C)以維持樣本狀態

在這些條件下要做成可在常溫長期保存的消費產品,意味著不只一個環節要被設計:製備流程、穩定化策略、品管與批次一致性等,一步都不能少。換句話說,「能不能做得出來」與「能否穩定量產」是兩個層次,後者往往更難。

②幹細胞已經很厲害了,跟外泌體的差異是什麼

陳博士的說法很謹慎。他解釋,很多人過去期待幹細胞能帶來各種神奇效果,但後來發現,部分作用其實和幹細胞分泌出的「小囊泡」有關,於是才有了「幹細胞衍生外泌體」的討論。

不過,他也特別提醒,幹細胞和外泌體兩者都是需要低溫保存、精密儀器萃取。且兩者在保存方式、來源一致性、劑量標準、功能穩定性,甚至法規上,都還有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。換句話說,關於外泌體的研究還在起步探索的階段,離真正能安全用在一般消費市場還有一大段距離,更不能把實驗室裡的想像直接拿來當作保健品的賣點。

③為什麼市面上有植物外泌體,但較少聽到討論動物外泌體

根據陳博士的說明,市面上許多標榜含有「植物外泌體」的產品,其實多半是透過物理方式(如搗碎離心等方式)從植物的莖、葉或果實中萃取出的細胞成分。但許多科學家就會思考,植物是否真的會釋放出這些主動的、具有活性的生物信號? 植物釋放出的訊號,是否真的對人體有用?

因此,從研究者角度出發,使用「植物奈米囊泡」等說法會更為謹慎與準確,也較能避免消費者產生對於療效的誤解。

當今針對植物對人體健康的益處,已有大量文獻支持。例如多酚類、類黃酮、皂苷、植物固醇等植物來源的活性成分,長期以來被證實具有抗氧化、抗發炎、調節免疫與代謝等多重生理作用,這是植物營養素應用在飲食、保健品與傳統醫學中的理論基礎。然而,近年來興起的「植物外泌體」概念,雖充滿潛力,卻仍處於科學探索階段。

動物及人類來源外泌體目前的確在科學界備受重視,但在商業產品中卻比較少見或不常見於公開宣傳。若來源為人類或哺乳動物,會牽涉到 倫理、動物保護,以及 病原風險控制。

許多國家(包含美國、歐盟與台灣)對於動物與人源產品的使用、標示、輸入販售有嚴格規範,不能隨意標榜其來源與功能,否則可能觸犯藥品法、化妝品法或食品安全法。

奧帝康生醫的植物萃取專利技術

在這個領域中,奧帝康生醫選擇從植物出發,研發出一套獨特的植物萃取技術——「多層次低溫真空超音波破壁萃取」。這個技術的核心目標,在於最大限度保留植物細胞內的活性成分

奧帝康主打的「GPDT®光動能植萃配方」正是運用這套技術,然而裡面的成分並非單一主打,而是設計為在機轉與生理層面上能互相補強。陳子瑄博士指出,這樣的配方邏輯來自多年臨床研究與使用者反饋,目的在於打造一個更全面性的支持方案,而不是僅靠一項原料作為賣點。

牛津創業圈的互助文化,讓科學家不再孤單

在英國,尤其是牛津、劍橋等學術重鎮,已經逐漸形成一個相當成熟的「科研創業生態系統」。這樣的創業圈與一般大眾認知的商業創投圈不同,它更像是一群具備學術背景的人,以知識轉譯為產品為核心價值。

這些科研創業者有時不只是單打獨鬥,更會透過彼此引介資源、投資者或研發合作機會。這樣的文化,不僅降低了科研人投入創業的風險,也大幅提升了創業計畫的成熟度。

陳博士提到,由於對台灣科研創業圈不是很熟悉,但可以分享英國對於Deep Technology很支持。「Deep Technology(深科技)」指的是基於科學突破或工程創新、具高技術門檻、長研發週期、潛在影響深遠的技術。

根據主持人對於市場的觀察,台灣的科研人面臨更多現實挑戰,即使學術研究成果亮眼,要真正商品化或進入市場,往往缺乏系統性的橋接資源。

奧帝康生醫媒體報導

工商時報 牛津陳子瑄研究團隊 光動能讓細胞像超人

經濟日報 英國牛津大學陳子瑄團隊癌症新解方GPDT光動能 英國奧帝康生醫明年量產


這篇文章為《下班聊個天》第92集專訪陳博士的內容精華節錄,更多細節與博士精彩的故事,歡迎收聽 《下班聊個天》Podcast 節目,每週一與週四固定更新上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