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Podcast專訪】頂尖企業都在做的深度團建、Team Building背後的經營哲學 Feat. 烏班圖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 李承安 Eddy Li

在創業的路上,每個人會用自己的方式詮釋「熱情」這件事。對激勵運動(烏班圖股份有限公司) 共同創辦人Eddy 來說,熱情不是喊出來的口號,而是一種行動力。從一開始的球衣製作、到引進台灣幾乎沒人聽過的新興運動、再到企業教育訓練的推動者,他把「運動」轉化成理解人、理解團隊、理解自己的工具。

Eddy 的「擴大舒適圈」哲學:從球場學到的事業邏輯

在激力運動的設計裡,每一個遊戲背後都藏著思考:從規則溝通到戰術擬定,都是「職場的縮影」。有時候一場球,就是一場團隊會議。

「我們做的不是讓大家變強,而是讓大家重新找回學習的感覺。」他說。
新興運動也讓參與者打破傳統限制——不分年齡、不分性別、不分身材。Eddy 笑著說:「工讀生跟 60 歲的老闆都可以同場競賽。」這樣的畫面,正是他最想看到的:一場真正平等、自由又有溫度的運動。

從「跳出舒適圈」到「擴大舒適圈」

他認為「跳出舒適圈」聽起來很熱血,但實際上很多人因此放棄了原本的基礎。真正的挑戰,不是捨棄一切重新開始,而是如何在既有的專業上延伸、連結、創造新價值。

「你不用丟掉原本擅長的東西,只要延伸,把過去的經驗串成一條線。當你能把這些線連起來,未來的方向就會越來越清楚。」Eddy 的這句話,讓主持人小鍾跟小新頻頻點頭。

他強調,創業前最該問的問題,不是「能賺多少」,而是「為什麼要做」。如果只是看到某個產業熱、某個領域有錢,那通常走不遠。「錢不是目的,是手段。賺錢只是為了過更好的生活,而不是等有錢了才開始生活。」

這是他對創業最深的信念,也是他從運動中悟出的道理——專注當下,才能走得長遠。

體育班的啟示:制度之外的反思

身為體育出身的創業者,Eddy 對台灣體育教育有著深刻觀察。

「很多人覺得體育班的學生腦袋不好,但事實上,會運動的人腦袋都很好。」他說。
一個籃球員在場上必須瞬間判斷戰術、預測對手、調整策略,這些都需要極高的思維能力與臨場反應。

真正的問題不在學生,而在制度。
「台灣的體育教育太重視金牌,不重視運動員的長期發展。很多學校為了升學率,甚至讓學生開書考、走形式,只求數字漂亮。」他語氣裡帶著無奈。

Eddy 認為,運動應該教會孩子的,不是競爭,而是面對挑戰與合作。
他說:「運動場只是縮影,人生才是真正的賽場。」在他設計的每一場課程裡,這樣的精神被具體實踐——學習如何和隊友協作、如何承擔責任、如何從錯誤中站起來。

這份對教育的熱情,也讓他成為真正的實踐者。Eddy 沒有去批評體制,而是用實際行動打造一個新的學習場域,讓人們在運動裡重新找回思考與感受。

教練式領導:陪著犯錯,也陪著成長

如今的烏班圖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已有 25 位正職員工,但 Eddy 說自己「不太在管理人」。
「一個好的主管,要同時是三種角色:主管、老師、教練。」他解釋。

主管建立制度與方向;老師傳授經驗與方法;而教練,則是陪著團隊一起犯錯、一起修正。Eddy 有時甚至會刻意看著員工犯錯,只要風險可控。因為他相信,自己跌倒學到的,永遠最深刻。

這樣的管理方式讓團隊不再害怕失敗,反而更願意挑戰。他笑說:「我最喜歡看到他們犯錯,因為那代表他們真的在嘗試。」

談到新世代員工,他也有觀察。「現在的年輕人太急著成功,總覺得同學都賺到錢了,自己不能落後。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。跑得快,不代表走得遠。」他的語氣像一位教練,堅定卻不嚴厲。陪伴、傾聽、修正,是他領導團隊的方式。也難怪員工形容他:「像隊長一樣,永遠在場上陪著跑。」

運動、覺察與生活節奏

除了創業者的身分,Eddy 也是個極度自律的運動人。每天清晨五點,他先起床餵奶,接著出門晨跑、伸展、赤腳走在草地上。

「我會摸樹,讓自己靜下來。」他笑著說。
那是他讓心靈歸零的時刻,也是一種和自己對話的儀式。

運動對他來說,是最自然的心理治療。當肌肉用力、汗水流下,他感受到的不只是疲憊,而是一種清晰。「運動讓我覺察自己,也讓我重新呼吸。」他說。

這樣的生活節奏讓他在繁忙與壓力之間保持穩定。他不追求完美的平衡,而是讓生活角色自然流動:創業者、父親、教練、夥伴——不同角色輪流上場,但都在同一個賽道上,朝著更健康的方向前進。

從球場到職場,Eddy 用行動詮釋了什麼叫「擴大舒適圈」。
他不追求爆炸性的成長,而是一步步讓能力、影響力與生活範圍變大。

「金錢不叫目的,金錢叫手段。」他說。
「我賺錢,是為了好好生活,做自己想做的事。」


這篇文章為《下班聊個天》EP115. 頂尖企業都在做的深度團建、Team Building背後的經營哲學 Feat. 烏班圖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 李承安 Eddy Li,更詳細的內容,歡迎收聽 《下班聊個天》Podcast 節目,每週一與週四固定更新上架。

發表迴響